2024年03月24日星期日農歷甲辰年(龍)四月初六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點擊可以刷新驗證碼  
收藏本站 繁體版
  • 首頁
  • 走進協會
  • 協會動態
  • 行業資訊
  • 會員專區
  • 政策法規
  • 行業資源
  • 行業規范
  • 環球博覽
  • 園林論壇
  • 您的位置:首頁 >> 政策法規 >> 地方政策法規
    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扎實推進綠色發展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安徽樣板實施方案》
    信息來源:互聯網  ‖  發稿作者:管理員   ‖  審核人員:admin  ‖  審批人員:admin  ‖  發布時間:2016年8月11日  ‖  查看23256次  ‖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重要講話,深入實施創新型生態強省戰略,加快建設綠色江淮美好家園,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重點任務分工方案》要求,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一)總體要求。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牢固樹立并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的戰略位置,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為途徑,以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重點,以培育生態文化為支撐,以綠色美好家園建設、綠色產業培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生態保護建設、污染綜合治理、生態文明風尚塑造等六大工程建設和皖江、淮河、新安江、巢湖流域示范創建為抓手,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利用,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有機統一,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安徽樣板,建設綠色江淮美好家園。

    (二)主要目標。到2020年,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國土開發新格局基本確立,經濟發展質量效益、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環境質量穩步提升,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在全社會得到推行,“三河一湖”生態文明建設安徽模式成為全國示范樣板。

    ——國土空間開發新格局基本確立。經濟、人口布局更趨協調,全省空間開發強度、城鎮空間規模得到有效控制,城鎮化、農業發展和生態安全三大戰略格局基本確立,城鄉建設綠色發展取得重要突破,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舒適宜居,生態空間自然秀美。

    ——資源利用更加高效。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全省用水總量控制在270.84億立方米以內,萬元GDP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25%,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35,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

    ——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全省空氣質量明顯改善,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不低于80%,省轄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高于94.6%。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森林覆蓋率達到30%以上,林木綠化率達到35%,濕地保有量達到1580萬畝,生態系統穩定性明顯增強,生態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

    ——生態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確立;拘纬僧a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化等制度基本建立,資源總量管理、全面節約、有償使用、生態補償、環境治理、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等制度更加健全。

    ——生態文明新風尚有效形成。生態文明成為社會主流價值觀,生態文明教育全面普及,生態文化體系基本建立,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普遍推行,生態文明意識深入人心。創建一批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示范典型。

    “十三五”期間生態文明建設主要目標

    序號

    指標名稱

    單位

    2014年指標值

    2020年目標值

    1

    單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

    5.97

    約束性,國家下達

    2

    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6.79

    約束性,國家下達

    3

    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

    %

    完成

    約束性,國家下達

    4

    耕地保有量

    萬公頃

    587.64

    569.33

    5

    新增建設用地規模

    萬畝

    〔106.275〕

    6

    全省用水總量

    億立方米

    217.99

    270.84

    7

    萬元GDP用水量下降

    %

    〔25%〕

    8

    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

    0.512

    0.535

    9

    省轄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

    %

    88.1

    約束性,國家下達

    10

    細顆粒物(PM2.5)未達標省轄市年均濃度下降

    %

    約束性,國家下達

    11

    地表水達到或好于III類水體比例

    %

    67.9

    74.5

    12

    地表水劣V類水體比例

    %

    9.8

    0.9

    13

    省轄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于III類比例

    %

    89.2

    高于94.6

    14

    森林覆蓋率

    %

    28.65

    30以上

    15

    森林蓄積量

    億立方米

    2.22

    2.7

    16

    濕地保有量

    萬畝

    1563

    1580

    17

    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

    %

    71.4

    不低于80

    18

    治理水土流失面積

    平方公里

    367.8

    〔2000〕

    19

    實施生態修復面積

    平方公里

    400

    〔2000〕

    20

    主要農作物肥料利用率

    %

    34-35

    40以上

    21

    主要農作物農藥利用率

    %

    34

    40以上

    22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

    %

    71.02

    90

    23

    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個數

    386、1410、1708

    〔1200〕、〔2500〕、〔2700〕

    24

    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

    %

    90.19

    95以上

    25

    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

    99.51

    100

    26

    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

    %

    40

    27

    縣城污水處理率

    %

    90.88

    95以上

    28

    縣城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

    72.01

    90以上

    29

    建制鎮生活污水處理率

    %

    33.8

    45

    30

    建制鎮生活垃圾處理率

    %

    77.94

    95

    31

    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率

    %

    80

    32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

    %

    35

    33

    礦山損毀土地復墾率

    %

    100

    34

    新建建筑按綠色建筑標準設計建造比例

    %

    20

    60

    35

    城區人口100萬以下、100至300萬、300萬以上城市,萬人公共交通車輛擁有量

    標臺

    12、16、17以上

    注:“〔 〕”代表五年累計變化。

    二、強化主體功能定位,打造綠色美好家園安徽樣板

    (一)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

    1.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按照國家部署,研究并完善財政、投資、產業、土地、人口、環境、考核等配套政策。

    2.編制實施安徽省國土規劃綱要,推進國土綜合整治。

    3.構建平衡適宜的城鄉建設空間體系,適當增加生活空間、生態用地,保護和擴大綠地、水域、濕地等生態空間。

    4.督促各市縣編制本地區主體功能區規劃或實施方案,落實主體功能定位。扎實推進黃山市、金寨縣、霍山縣、岳西縣、石臺縣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爭取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升格為國家級。

    5.積極開展“多規合一”試點,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城鄉、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規劃“多規合一”,統一編制市縣空間規劃,逐步形成一個市縣一個規劃、一張藍圖。

    (二)大力推進綠色城鎮化

    6.認真落實《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省安徽總體方案》和《安徽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省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綠色規劃為引領,合理確定城市規模,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空間開發格局。

    7.尊重自然格局,加強地域歷史文化傳承創新,打造具有徽風皖韻的美好城市。

    8.科學確定城鎮開發強度,開展劃定城市開發邊界試點,加強城鄉規劃“三區四線”(禁建區、限建區、適建區,綠線、藍線、紫線、黃線)管理。

    9.全面提升城鎮供排水、防洪除澇、雨水收集利用、供熱、供氣、環境等基礎設施水平,推進管理智能化,推行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實施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全面推進綠色建筑行動,提升新建建筑按綠色建筑標準設計建造比例,推動綠色建筑由單體示范向區域示范拓展。建立完善以風景林、防護林為主體的城鎮生態保護屏障。持續推進城鎮園林綠化提升行動和綠道建設,建設園林綠化精品示范工程。開展森林城市、城鎮創建。

    (三)加快美麗鄉村建設

    10.著力推進美麗鄉村試點省建設,研究編制安徽省美麗鄉村建設“十三五”規劃,全面開展美麗鄉鎮建設、中心村建設、自然村環境整治,打造與城市特色各異、功能互補的農民幸福家園和美麗宜居鄉村。編制村莊建設、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地質災害易發區村民搬遷等專項規劃,制定農民住房建設管理辦法和農村重要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加快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建設。開展森林村莊、宜居小鎮(小區、村莊)、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綠色農房等示范創建。

    11.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和休閑農業,建設一批農業清潔生產示范點,發揮國家、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示范點的示范帶動作用,打造一批休閑農業知名品牌。

    12.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創建文明村鎮。 

     專欄1  綠色美好家園建設工程

        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示范工程,推行低影響開發模式,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生態化技術,強化對城市徑流雨水的排放控制與管理,構建城市可持續、健康的水循環系統。

        城鎮園林綠化提升。結合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和綠道建設,重點實施城鎮園林綠化、城鎮公園建設、道路綠化、水系綠化、單位小區綠化等建設工程,構建分布均衡、結構合理、環境優美的城鎮園林綠地系統。到2020年,設市城市(含縣級市)全部達到國家園林城市標準,80%以上縣城達到國家園林縣城標準。

        森林城市、城鎮創建。以省轄市、縣、鄉鎮建成區和規劃區為重點,建設城市成片林、城市森林公園和各類公共綠地,加強城鄉結合部、城鎮出入口通道森林長廊、森林景觀建設。到2020年,創建國家森林城市10個、省級森林城市50個、省級森林城鎮600個,建成森林長廊示范段7000公里。

        綠色建筑推廣。重點實施建筑能效提升工程、綠色生態城市綜合試點、建筑產業現代化綜合試點城市和示范基地建設。到2020年,全省新建建筑按綠色建筑標準設計建造比例達到60%。

        綠色鄉村建設。重點實施村莊建設、農民安居、環境整治、農村民居防震保安、村內道路硬化、新一輪農村電網升級改造等工程。到2020年,全省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率達到80%,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35%,創建森林村莊4000個。

     

     三、創新驅動“調轉促”,打造綠色轉型升級安徽樣板

    (一)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

    13.建立健全符合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科研活動特點的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發揮市場對綠色產業發展方向和技術路線選擇的決定性作用。加強綠色科技創新研究平臺和成果轉化載體建設,建設一批生態文明領域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和實驗基地。

    14.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工程》,面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需求,重點開展能源節約、資源循環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生態環保等領域基礎研究和關鍵應用技術研究。加強環境基準和標準、污染成因及機理、預警防控等技術研究,探索提出我省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解決方案。

    15.堅持招才引智和本土培育相結合,重點引進和扶持生態文明建設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完善人才激勵保障機制。

    (二)全面推動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

    16.以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為抓手,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健康發展。采用先進適用節能低碳環保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發展觀光、休閑度假、鄉村旅游等旅游產品,培育文化創意、數字出版等文化新業態。大力發展現代金融、第三方物流、科技信息、電子商務、服務外包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發展健康、養老等消費產業。

    17.嚴格執行國家投資及產業政策,嚴禁以任何形式核準或備案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新增產能項目,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對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行業新增產能實行等量或減量置換。引導有實力的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支持海外并購,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市場開拓能力的骨干企業。

    18.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加快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水能、地熱能,不斷擴大天然氣利用規模。開展新能源示范城市和綠色能源示范縣建設。提高電煤在煤炭消費中的比重,提高電能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

    (三)發展綠色產業

    19.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突出節能、環保、資源循環利用三大重點領域,實施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產業化、半導體照明產業化、節能環保汽車及家電產業升級壯大等重點工程。在工業領域,滾動實施節能環保產業“五個一百”專項行動。

    20.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和推廣,整車及關鍵零部件技術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設合肥、蕪湖市國家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全面推行綠色制造,開展工業產品生態設計試點示范、工業機電產品再制造試點示范,加強綠色產品研發應用。

    21.積極培育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加快清潔能源、新能源的新材料、新裝備研發和推廣,建設合肥、蕪湖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示范區和金寨百分百可再生能源示范縣。

    22.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立完善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工作銜接機制。大力發展特色林產業,加快森林旅游業發展。

    專欄2  綠色產業培育工程

        “五個一百”專項行動。在全省工業領域,滾動實施節能環保產業“五個一百”專項行動,壯大100戶節能環保生產企業、推介100項節能環保先進技術、推廣100種節能環保裝備產品、實施100個節能環保重點項目、培育100家節能環保服務公司。

        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和推廣應用。重點實施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工程,加快推進充電設施項目建設,創建國家級新能源汽車質量檢測中心和運行數據中心。到2020年,全省新能源汽車生產能力達到20萬輛以上,基本建立覆蓋全省的充電設施服務網絡。

        清潔能源建設。加快推進抽水蓄能電站、秸稈電廠、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裝置、風電及配套電網、光伏電站、地熱能供暖制冷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項目建設。完善全省天然氣長輸管道布局,加快內河LNG接收站項目建設,實施鄉鎮天然氣綜合利用工程,實現天然氣長輸管網“縣縣通”和中心城市、重點工業園區雙氣源供氣。

        農產品安全保障。建設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加強認證監管,到2020年,分別認證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1200、2500和2700個。

        特色林產業。大力發展木本油料、竹子、苗木花卉等特色林產業,重點實施林下特色養殖、林下培育中藥材、特色林產品采集等林下經濟示范項目。力爭到2020年,全省木本油料種植面積達到470萬畝,竹林面積達到600萬畝,林下經濟產值翻兩番。

     

        四、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打造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安徽樣板

    (一)強力推進節能減排

    23.發揮節能與減排的協同促進作用,嚴格實施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嚴格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審查,開展重點用能單位節能低碳行動,實施重點產業能效提升計劃,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和能效“領跑者”制度。開展工業領域能效提升行動,制定并實施高耗能行業產品能耗限額標準體系,持續提升重點用能行業產品能效水平。實施煤電節能減排升級改造和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行動計劃,建立完善全省節能發電調度管理系統,落實環保電價政策。加快綠色建筑建設,實施建筑能效提升工程,提高新建建筑節能標準執行率,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完善公共建筑能耗監管體系,出臺實施方案推進淺層地熱能、空氣能、光伏發電在建筑中的規;瘧,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深入開展“車、船、路、港”百家企業低碳交通運輸專項行動和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科技專項行動。鼓勵使用高效節能農業生產設備。積極發揮公共機構示范引領作用,在全省創建500家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和能效“領跑者”單位,建設全省公共機構節能降耗資源節約監管體系。嚴格落實污染減排目標任務,制定安徽省總量減排規劃和年度減排計劃。強化結構、工程、管理減排,把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作為新改擴建項目環評審批的前置條件,實行倍量替代,嚴格控制新增量。

    (二)著力推動低碳循環發展

    24.主動控制碳排放,探索建立低碳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發并推廣應用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技術,綜合運用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節約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碳匯等多種手段,提高排放控制水平。積極開展低碳發展試點示范創建,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碳城市和低碳城鎮,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義的低碳園區和低碳社區,推廣一批具有良好減排效果的低碳技術和產品,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安徽發展模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行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式改造,推進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持續培育一批循環經濟示范樣板,全面推廣循環經濟典型模式,初步建立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開展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示范城市創建,編制規劃,建設覆蓋全省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持續推進省級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置和資源化利用試點、建筑垃圾處置和再生利用試點、污水再生利用城市試點。推進煤矸石、礦渣等大宗固體廢棄物及秸稈等農林廢棄物綜合利用。

    (三)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25.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嚴格實施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用水需求管理,堅持以水定產、以水定城,嚴格水資源論證制度,促進人口、經濟等與水資源相均衡,建設節水型社會。加強用水戶取用水管理規范化建設,嚴格用水計劃和用水定額管理,落實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推進各類節水載體建設,加快工業企業節水技改、農業高效節水示范推廣、城市管網改造和節水器具推廣,以及非常規水源開發利用,嚴控無序調水和人造水景觀。

    26.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嚴格實施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堅持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實行用地規?偭靠刂,建立完善低效用地盤活利用激勵機制,強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督查,開展模范縣市創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格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實施領導干部任期耕地保護責任離任審計。加強礦山土地復墾,確保礦山損毀土地復墾率達到100%。加快推進綠色礦業和綠色礦山建設,推行礦產資源綜合勘查評價,建立重要礦產資源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綜合利用率監測考核體系,積極申報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試點,建設綠色礦業示范區。 

     專欄3  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工程

       低碳發展試點示范建設。深入推進池州市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建設,加快合肥經開區等國家低碳工業園區建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商店、賓館、飯店等機構開展低碳商業試點創建,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推進低碳社區試點建設,實施低碳產品推廣、工業生產過程溫室氣體控排示范、碳捕集利用封存示范等一批減碳示范工程。

        循環經濟試點示范建設。加快銅陵市、阜陽市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建設,霍邱經開區等國家級園區循環化改造試點建設,滁州報廢汽車循環經濟產業園等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再制造試點建設,合肥、蕪湖、淮北等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城市建設,淮南市、馬鞍山慈湖高新區、銅陵有色等國家級資源綜合利用“雙百工程”示范基地和骨干企業建設。

        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建設。多樣設置回收網點,構建便民利民的回收網絡,開展智能回收試點、回收分揀集聚區建設試點。建設各類中轉和存放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回收與利用環節有效銜接。

        垃圾分類處置及再生利用。以合肥、淮北、銅陵市試點為引領,推動全省生活垃圾分類處置及資源化利用,到2020年,省轄市基本實現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置。以淮南、蚌埠、宿州市試點為引領,推動全省建筑垃圾規范化管理和再生資源利用,到2020年,省轄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70%以上。

     

    五、保護修復生態系統,構建綠色秀美山川安徽樣板

    (一)構筑生態安全屏障

    27.根據區域功能和發展導向,構建穩固的區域生態屏障,保障全省生態安全。建設農田林網、骨干道路林網,推進石質山造林綠化,構建皖北及沿淮平原綠色生態屏障。建設皖江綠色生態廊道,推進江淮丘陵區造林綠化,加強環巢湖生態綠帶、城市森林、城郊綠地、水源涵養林、洲灘地抑螺林建設,建設長江防護林工程,構建皖江城市帶和合肥經濟圈綠色生態屏障。大力營造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加強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建設,構建皖西大別山區水資源保護綠色生態屏障。大力開展封山育林和森林撫育,有效提高森林質量,構建皖南山區綠色生態屏障。

    (二)保護和培育森林生態系統

    28.嚴格執行林地征占用和森林采伐限額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加強森林防火和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完善減災控災和監測預警體系。全面完成國有林場改革任務,完善國有林場經營管理體制。完善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建立健全縣級林權交易平臺、收儲中心和林業融資擔保機構。啟動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新一期林業血防及天然林保護工程,加強公益林建設,加快推進木材戰略儲備基地建設。全面推進林業提質增效行動,創新林業生態與產業發展機制和經營模式,打造具有現代林業特色和示范效應的省級現代林業示范區。

    (三)保護和恢復濕地與江河湖生態系統

    29.開展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嚴格實施重要河流、湖泊、水庫生態環境保護,實行水域占補平衡。完善生態水量應急調水措施,逐步建立江河湖泊生態水量保障機制。保護地下水資源,嚴格地下水水位水量雙控管理,突出抓好沿淮淮北地區地下水保護和超采區綜合治理,建立淮北地區地下水監測評價系統,逐步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編制實施安徽省水土保持規劃,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水土流失綜合整治工程,構建水土保持綜合防護體系。

    30.啟動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和退耕還濕。加大沿江、沿淮、沿湖濕地恢復和崩岸治理力度,開展青弋江、裕溪河、水陽江、皖河、秋浦河等重要支流治理,新建一批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濕地風景名勝區。

    31.加強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在兩淮礦區實施土地復墾、交通水系治理、沉陷區地下充填治理,探索農業建設、水產養殖、旅游發展等綜合治理新模式。繼續推進采煤沉陷區村莊搬遷工程,加快新建村莊(小區)基礎設施建設。

    (四)保護生物多樣性

    32.編制安徽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劃定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范圍,開展生物多樣性資源本底調查和評估,逐步建立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觀測體系。加強珍稀瀕危和極小種群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保護。實施水生生態養護,恢復江湖魚類生態系統完整性。建立省級種質資源庫,加強外來入侵物種的監測和控制。加大力度保護和建設自然保護區,完善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體制機制,新建一批省級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定期開展全省自然保護區專項執法檢查,從嚴控制自然保護區內的建設活動,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

    (五)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33.建設氣候變化風險及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預測預報和綜合預警系統,科學評估氣候承載力,健全氣候變化風險管理機制,提高農業、林業、水資源等重點領域和生態脆弱地區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加快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建立健全應對氣候變化統計核算體系、管理體制和政策體系,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科技支撐,加強應對氣候變化重大戰略研究。

     專欄4  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

        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推進。推進黃山市、池州市、岳西縣、霍山縣、寧國市等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以及潛山縣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建設,積極探索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實施、制度建設、投入機制、科技支撐等方面的經驗,保護好黃山、齊云山、九華山、天柱山等秀美山川。

        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管理培育好現有長江防護林,加強中幼林撫育和低效林改造,調整防護林體系的內部結構,完善防護林體系基本骨架。

        森林防火及病蟲害防控體系建設。在皖西大別山區和皖南山區建設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控體系;建設森林重點火險區防火視頻監控系統,使森林火災監控率達到50%以上。

        天然林資源保護。對全省191萬公頃天然林資源進行全面有效管護,加強公益林建設和后備森林資源培育。到2020年,生態公益林面積達到2800萬畝。

        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在25度以上坡耕地和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繼續實施退耕還林。到2020年,全省退耕還林面積達到345.75萬畝,封山育林面積達到1100萬畝,森林蓄積量達到2.7億立方米。

        濕地保護與恢復。對過度利用、遭受破壞或其他原因導致功能降低、生物多樣性減少的濕地,進行綜合治理;開展濕地可持續利用示范。

        水土流失綜合整治。強化小流域、坡耕地綜合治理,構建以大別山區、皖南山區、江淮丘陵區為重點的水土保持綜合防護體系。到202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00平方公里,實施生態修復面積2000平方公里。

     


    六、全面推進污染防治,打造藍天碧水凈土安徽樣板

    (一)持續推進大氣污染防治

    34.實施《安徽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制定年度工作計劃,嚴格實行環境空氣質量和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雙考核”制度,突出重點領域大氣污染治理。深入開展工業污染治理,持續推行清潔生產,加快重點行業企業脫硫脫硝除塵設施建設,全面完成重點行業、區域、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整治。強化城市大氣污染防治,全面整治燃煤小鍋爐,治理城市揚塵,嚴格執行《安徽省建筑工程施工揚塵污染防治規定》。加強機動車污染防治,嚴格執行《安徽省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辦法》,全面淘汰黃標車。加強秸稈禁燒監管。加強大氣污染區域聯防聯控聯治,實現城市PM2.5監測與控制全覆蓋。

    (二)加強水污染防治

    35.實施《安徽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組織實施巢湖、淮河等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專項規劃和項目,制定巢湖流域城鎮污水處理廠及重點工業行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做好淮河流域枯水期污染聯防工作。強化飲用水水源環境保護,推進涵養區、源頭區等水源環境整治,加強供水全過程管理,劃定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貫徹落實環保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的《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2013—2020年)》,實施瓦埠湖、太平湖、黃大湖、焦崗湖、佛子嶺水庫等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工作。

    (三)加強土壤、重金屬和固體廢物污染防治

    36.制定安徽省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優先保護耕地土壤環境,強化工業污染場地治理,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逐步建立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體系。編制安徽省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規劃,強化源頭防控,嚴禁在重點區域新、改、擴建增加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的項目。引導涉重企業集中生產、集中治污,推進重金屬廢水、廢氣深度處理。加強工業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強化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管理。建立健全化學品、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危險廢物等環境風險防范與應急管理工作機制。

    (四)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37.實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監測,加快巢湖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試驗區建設,探索建立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技術與管理模式。重點開展耕地質量提升及節肥行動、糧食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及節藥行動,建設化肥減量達標綜合示范區、主要糧食作物綠色防控示范區、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推進示范區。嚴格執行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制度,開展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優化漁業養殖模式和品種結構,開展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創建。

    (五)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

    38.以“三線三邊”(鐵路沿線、公路沿線、江河沿線及城市周邊、省際周邊、景區周邊)為突破口,大力開展垃圾污水治理、建筑治理、廣告標牌治理、礦山治理和綠化提升行動,打造一批環境優美的沿線、沿邊風景線、景觀帶和城鄉社區,進一步加強水土保持和生態修復。加快推進全省“三區兩線”(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景觀區、縣級以上城市規劃區等重要居民集中生活區,重要交通干線、河流和湖泊沿線)范圍內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治理。強化城鎮環;A設施建設,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實現城鎮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和穩定運行。 

     專欄5  污染綜合治理工程

       空氣清潔。加快實施重點行業大氣污染治理、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治理、清潔生產技術改造、燃煤鍋爐節能環保提升、余熱余壓利用、秸稈綜合利用、港口運輸機械及車輛“油改氣”等項目。

        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持續實施淮河流域、巢湖流域工業污染防治、區域水環境綜合整治、飲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等項目,加快推進引江濟淮等跨流域、跨區域調水項目。到2020年,全省重點流域水質優良比例總體達到70%以上。

        土壤保護。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建立分類、分級管控措施,實施“以獎促!,對土壤環境質量得到有效保護和改善的縣(市、區)實施獎勵。開展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建設占用耕地剝離耕作層土壤再利用等試點工作。

        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實施測土配方施肥、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規;笄蒺B殖污染防治、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建設、秸稈還田等項目。力爭到2020年,全省主要農作物肥料利用率、農藥利用率均達到40%以上,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

        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重點實施生活污水處理及配套管網建設、污泥處置、生活垃圾收轉運、生活垃圾封場整治、生活垃圾焚燒、餐廚及建筑廢棄物垃圾處理處置等項目。到2020年,全省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95%以上、生活垃圾基本實現無害化處理、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40%,縣城污水處理率達95%以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0%以上,建制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45%、生活垃圾處理率達95%,所有重點鎮均具備污水、垃圾處理能力。

     

    七、加強法治建設,構建系統完整的安徽特色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一)健全法規規章和標準體系

    39.及時清理與生態文明建設相沖突或不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加快推進《安徽省節約能源條例》《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辦法》《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辦法》《安徽省城鎮生活飲用水水源環境保護條例》等修訂工作和安徽省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湖泊管理與保護、建筑屋面分布式光伏發電開發、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等領域地方性法規的制定工作。

    40.清理和修訂現有的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地方標準,研究確定節能環保技術標準目錄,建立完善與我省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節能減排、環境保護標準體系。嚴格落實《安徽省行業用水定額》,按照國家要求完善我省水資源節約保護標準體系。加快制定修訂能耗、地耗、污染物排放、環境質量等方面標準。

    (二)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

    41.根據中央部署,穩妥推進水流、森林、山嶺、荒地、灘涂等所有自然生態空間統一確權登記,逐步劃清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之間的邊界,劃清全民所有、不同層級政府行使所有權的邊界,劃清不同集體所有者的邊界。推進確權登記法治化。

    42.根據中央部署,推進劃定國土空間開發、利用、保護邊界工作,實現能源、礦產資源等按質量分級、梯度利用。

    43.完善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推動建立規劃水資源論證制度,嚴格執行取水許可證制度。制定水流產權確權試點方案和河湖水域岸線管理辦法,健全完善河湖長效管理體制機制。

    44.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制度。調整和完善耕地保護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將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耕地占補平衡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永久基本農田劃定等納入耕地保護目標責任考核范圍。完善礦產資源規劃制度,明確各類限制區、禁止區的管理要求和準入條件,嚴格準入管理。

    (三)嚴守能源資源環境生態紅線

    45.強化能耗強度控制,健全節能目標責任制。合理確定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目標,層層分解落實。

    46.加強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管理,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和責任機制。

    47.嚴守環境質量底線,將大氣、水、土壤等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作為各級政府環保責任紅線,相應確定污染物排放總量限值和環境風險防控措施。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

    48.健全森林、濕地資源監管體制,嚴守全省林地、森林、濕地、物種等四條林業生態紅線,管控面積8205萬畝。制定天然林保護規章。

    49.穩步推進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工作。

    50.探索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對資源消耗和環境容量超過或接近承載能力地區,實行預警提醒和限制性措施。

    (四)嚴格環境監管制度

    51.建立和完善嚴格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實行企事業單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對嚴重污染環境的工藝、設備和產品實行淘汰制度。優化環評分級審批制度,強化規劃環評。健全環境信息公布制度,制定環境信息公開管理辦法。建立企業違法排污行為舉報獎勵制度。健全環境風險防控和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機制。制定并實施綜合防治方案,建立健全大氣、水、土壤等污染區域聯防聯治新機制。嚴格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建立健全環境監管執法長效機制,出臺全省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責任規定,強化基層執法隊伍、環境應急處置救援隊伍建設。實施網格化環境監管,全面開展環境保護大檢查,建立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嚴厲懲處違法犯罪行為。

    (五)健全生態補償機制

    52.探索建立多元化補償機制,結合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有序推進地區間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鞏固和完善全國首個跨省流域新安江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穩步推進大別山區水環境生態補償工作。

    53.研究制定安徽省建設項目占用河湖水域補償辦法。

    54.建立健全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長效機制。

    55.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穩步提高公益林補償標準,推進市、縣兩級建立地方公益林補償機制。爭取國家在我省擴大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范圍。

    56.制定出臺環境污染損害評估技術指南和技術規范,建立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評估制度。

    (六)完善經濟政策

    57.加大各級財政資金投入,統籌有關資金,對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重點領域污染治理、生態修復與建設、生態文明領域統計監測能力建設等加大支持力度,對巢湖流域、黃山市、蚌埠市、宣城市等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創建給予傾斜支持。建立省級大氣污染防治財政保障機制,編制大氣污染防治年度滾動預算計劃,保障秸稈焚燒、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等投入!笆濉逼陂g全面推開政策性森林保險。按照中央統一部署,積極推進環境保護費改稅,逐步將資源稅征收范圍擴展到占用各種自然生態空間。

    58.深化水價改革,在全省設市城市(含縣級市)全面實施城鎮居民用水階梯價格制度。推進天然氣價格改革,實行增量氣與存量氣價格并軌,建立健全居民生活用氣階梯價格制度。

    59.完善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

    60.推廣綠色信貸、能效信貸,探索排污權抵押等融資模式。在環境高風險領域建立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探索開展巨災保險制度建設。

    (七)推行市場化機制

    61.加快推行節能低碳產品和有機產品認證、能效及環保標識認證管理等機制。

    62.制定安徽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建設全省排污權核定與交易動態管理平臺,在“十三五”期間,努力實現全省新建工業項目通過交易獲得主要污染物排污指標。

    63.建立重點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制度,制定碳排放權交易工作實施方案,建立碳排放權交易核查體系和市場監管體系。探索并穩步推進用能權交易制度建設。積極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加快污染處理處置設施建設。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動建立污染者付費、第三方治理、環境事故保險賠償的治污新機制。

    64.探索并穩步推進水權交易制度建設。

    (八)加強統計監測能力建設

    65.強化統計部門與相關部門聯動,建立健全全省生態文明建設指標統計體系,逐步推進各項資源環境要素的統計監測核算能力建設。

    66.根據國家統一部署,積極探索省級資源產出率指標計算方法,逐步建立循環經濟統計制度。完善溫室氣體排放基礎統計,建立健全與溫室氣體清單編制相匹配的基礎統計體系,探索建立符合我省實際的溫室氣體排放監測與核算體系。加強國家城市能源計量中心(安徽)能力建設,加快全省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體系建設。

    67.健全森林、濕地生態系統定位監測網絡體系,開展森林、濕地對環境質量的影響評價。

    68.加強檢測體系建設,制定生態檢測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加快節能檢測、機動車尾氣檢測、環境空氣質量等檢測機構建設。

    69.加強環境風險防控和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能力建設,按照企業風險等級實施差別化管理。

    (九)完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

    70.實行地方黨委和政府領導成員生態文明建設一崗雙責制,健全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干部政績考核體系。按照安徽省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工作要求,適時修訂省政府目標管理績效考核辦法,強化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科技創新等指標約束。

    71.探索設計我省自然資源資產負債核算基本框架,推動建立分工明確、統一協調的自然資源監測和統計體系,開展編制主要自然資源資產實物量核算賬戶試點。

    72.探索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

    73.建立領導干部任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制度、生態環保督察制度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

    八、弘揚生態文化,打造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安徽樣板

    (一)提高全民意識

    74.積極培育生態文化、生態道德,使生態文明成為社會主流價值觀,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充分發揮新聞媒體作用,組織開展各類生態文明主題宣傳活動,普及生態文明法律法規、科學知識,報道先進典型,提高全民生態文明意識。

    75.加強資源環境國情和生態價值觀教育,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中小學教學活動,納入干部教育培訓教學內容。

    76.將生態文化作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整理出版生態文化系列科普讀物等一批文化作品,打造生態文化教育培訓基地,充分利用各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農民文化樂園等開展講座、展覽,宣傳生態文化。

    (二)開展“三河一湖”生態文明示范創建

    77.著力構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皖江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統籌城鄉建設、產業布局、岸線資源開發,加強流域生態系統修復和環境綜合治理,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重點培育智能化、綠色化新興產業。加快宣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以綠色承接為核心,積極開展合作共建,為探索建立跨地區產業承接合作機制提供典型示范。

    78.著力構建人水和諧、綠色共享的淮河生態經濟帶。以現代綜合運輸體系建設為保障,以流域水質改善為重點,以國家級綠色生態食品基地為依托,加快流域綜合治理和沿淮生態走廊建設,積極培育后發地區綠色發展優勢。加快蚌埠市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以加快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為核心,為老工業基地城市綠色轉型發展提供典型示范。

    79.著力構建山水相濟、人文共美的新安江生態經濟示范區。積極探索發展觀光與休閑農業、健康養老產業、低碳排放高技術產業,深入推進跨地區跨流域生態補償試點,推動生態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加快黃山市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以探索建立世界一流大黃山國家公園為目標,為生態環境優質區綠色發展提供典型示范。

    80. 著力構建城水共生、宜居宜業的巢湖流域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以流域綜合治理為核心,創新區域聯動機制,加強流域水生態治理和生態修復,建設環湖生態產業帶和特色城鎮,大力發展綠色低碳高技術產業、休閑農業和綠色農產品基地,為我國大江大湖綜合治理和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典型示范。

    81.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為核心任務,扎實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市、縣、鄉鎮、村)建設工作,研究制定安徽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建設標準和管理辦法,創建一批國家和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82.積極開展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加快推進合肥、蕪湖等國家和省級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形成符合我省水資源和水生態條件、各具特色的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模式。

    (三)倡導綠色生活方式

    83.持續推進安徽省節儉養德全民節約行動,倡導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在黨政機關、企業、學校、社區、家庭等領域廣泛開展儉以養德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定期公布綠色標識產品目錄,引導公眾優先選擇綠色標識產品。嚴格執行國家關于限制過度包裝的強制性標準,深入推進限塑工作,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貫徹落實節能產品和環境標志產品政府采購實施意見,不斷提升綠色采購在政府采購中的比重,全面推行綠色辦公。嚴格限制發展高耗能、高耗水服務業。

    84.開展綠色低碳出行行動。推進國家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示范省建設,按照綠道標準改造建設步行和自行車道。優化公共交通車輛結構,逐步提高新能源和清潔燃料車比例,鼓勵城市公共交通向周邊延伸,對具備條件的城鄉、城際客運實施公共交通化改造。

    (四)鼓勵公眾積極參與

    85.加強生態決策民主化,最大限度地保護公眾的環境利益和生態環境。建立政府部門與公眾、企業有效溝通協調機制,及時準確披露各類環境信息,強化公眾環境知情權、監督權。健全舉報、聽證、輿論和公眾監督等制度,在建設項目立項、實施、后評價等環節,提高公眾參與度。積極培育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各類社會組織,引導其健康有序發展,支持其開展生態文明公益活動,積極穩妥開展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行為的公益訴訟。

     

    專欄6  生態文明風尚塑造工程

        巢湖流域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創建。重點實施環巢湖生態保護修復二至四期工程,清潔小流域綜合治理一期、亞行貸款巢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一期、二期等工程。探索完善巢湖流域綜合治理體制機制體系,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創新區域聯動機制。

        黃山市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創建。重點實施新安江流域綜合治理、齊云山生態文化旅游、太平湖生態環保、綠色質量提升等工程,探索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培育發展生態文化,建立健全國有林場經營管理體制。

        蚌埠市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創建。重點實施資源節約循環高效利用、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環境治理、基礎設施改造、海綿城市建設、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等六大工程。探索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和用途管制制度、淮河流域水污染聯防聯控和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及生態文明建設市場化機制,探索形成秸稈綜合利用的蚌埠模式。

        宣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創建。重點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重點流域綜合治理、能源結構優化、節能環保產業壯大、美麗鄉村建設提升、生態文化培育等六大工程。探索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和用途管制制度、跨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和跨地區的產業合作機制。

        節儉養德全民節約行動。持續組織開展綠色低碳產品推廣、低碳節能綠色流通、綠色照明、人人節水、節約一粒糧、一張紙獻愛心、曝光泔水缸等重點行動,引導綠色消費,培育綠色生活方式。

        低碳綠色出行。重點實施公共交通設施、充換電站(樁)設施及移動支付體系建設項目,步行和自行車交通設施建設改造、公共自行車系統建設等項目。到2020年,全省城區人口100萬以下、100至300萬、300萬以上城市,萬人公共交通車輛擁有量分別達到12、16、17標臺以上。


     

    九、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一)強化統籌協調。成立省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省委、省政府負責同志任組長,省有關部門為成員單位,統籌協調推進全省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大事項和重點項目,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發展改革委。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密切協調配合,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合力。

    (二)抓好貫徹落實。制定并組織實施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年度工作計劃,進一步細化目標,分解任務,落實工作責任。省政府將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完成情況和措施落實情況納入各市政府目標管理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各地各部門在編制相關規劃過程中,要注重與本實施方案的銜接,充分體現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各市、縣要結合實際,抓緊研究制定本地區實施方案,加大財政投入,健全規章制度,強化行政執法,保障重點工程和項目建設。結合生態文明建設年度重點工作,開展定期檢查或專項檢查,確保生態文明建設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上一篇: 合肥市城市綠化管理條例實施細則
    下一篇: 安徽省布置《關于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學習貫徹工作
     
    主辦單位:安徽省風景園林行業協會
     
    地址:合肥市濱湖新區高速中央廣場A座1203室 聯系電話:0551-65606058 QQ:2897565681 郵箱:ahfjyl@126.com(投稿)
         
    | Copyright Right©2008-2014 Ningzhi.Net Powered | By:Nzcms v4.8.11 | 2904 |
    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久免费观看_1024人妻_国产毛片网站_999国产精品

    <table id="wivyu"></table>

    1. <li id="wivyu"></li>

    2. <table id="wivyu"></table>